《中华道医学》上篇第四章“道藏”(五个小节)

时间:2016-9-5 15:51:33   作者:北京道医之家医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   来源:北京道医之家医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   阅读:7115   评论:0
内容摘要:温馨提示:本书大纲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李良松教授(章)亲自撰写,本书大纲“节”由道医之家创始人邱天道研究员撰写。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,暂为(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道医学教材)培训使用教材。特别感谢北京道医之家医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“助力”本书,功德无量!

《中华道医学》上篇第四章“道藏”(五个小节)

  中华道医学

李良松 邱天道 编著

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


上篇 总论


第四章 道藏

 

《中华道医学》上篇第四章“道藏”(五个小节)

道藏,指道教书籍的总称,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六朝以来道教经典。它是道教经籍的总集,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、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,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。

 

第一节 道藏渊源

 

道教典籍的渊源,可以追溯至教团正式创立之前。据东汉班固《汉书·艺文志》着录,先秦至西汉的道家和神仙家着作,共有47种,1198卷(篇)。这些古籍现大多已经失传,留传下来的少数经典,如《老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管子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墨子》、《孙子兵法》、《黄帝内经》等书,后来都要被当作道教的典籍,收入《道藏》之中。是为道教典籍的最早来源。有学者认为是借鉴佛教大藏经而创制的。事实上,东汉班固的《汉书·艺文志》,魏晋时期葛洪的《抱朴子·遐览》,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《三洞经书目录》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《大藏经》的编辑。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,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,如今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。道书之正式结集成,始于唐开元(713741)时。此后宋、金、元、明诸朝皆曾编修《道藏》。清代编有《道藏辑要》。当代编有《藏外道书》、《道藏精华》、《敦煌道藏》、《中华道藏》。《开元道藏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、完整的道藏。

 

道教开创之初,经书不多。魏晋以后,随着道教的倡行,道书日滋。据《抱朴子内篇·遐览》记载约670卷,另有符500余卷,共约1200卷。南北朝时,宋陆修静又广为搜访,于泰始七年(471)上《三洞经书目录》云:道家经书,并方药、符图等,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。其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,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。三洞之名,盖始于此。不久,梁孟法师又撰《玉纬七部经书目》,是为七部之称的由来。

 

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,由于它本身托根于道家,糅合了神话传说、巫文化、神仙方伎、阴阳五行谶纬之学,又吸收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某些社会理想和政治要求,所以思想体系极为复杂。倡行以来,除了大量自造道书并将《汉书·艺文志》所载道家、房中、神仙三家的典籍列为道经外,甚至从北周开始先秦诸子百家、周秦孤本古籍无不收录。这样一来,道教典籍越来越多。但是绝不是如南北朝僧人所说什么都收入《道藏》充门面,《道藏》只收入与道家有关的书籍。如《道藏》正一部所收唐马总《意林》,实为里面摘抄有先秦道家诸子书;《墨子》里面也有众多道家思想。

 

大规模编藏道书始于北周。周武帝时,以沙门邪滥,大革其讹,召道士王延至京,为置通道观(即唐玄都观前身),并精选道士八人,与延共弘玄旨。北周天和五年(570)玄都观道士所上《玄都经目》,增入诸子论,共6363卷,较诸陆修静所搜集者已大大有增加。建德年间,周武帝敕置通道观,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经图,缄藏于观内。延作《珠囊》七卷,凡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卷,奏贮于通道观



相关评论
道医之家 - 徽标商标 - 邱天道 - 联系我们 - 发明专利 - 管理登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