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华道医学》中篇第一章“道医发展史”(六个小节)连载二
李良松 邱天道 编著
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
中篇 各论
第一章 道医发展史
道医学,是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,最初期是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,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,其代表作以现存的《黄帝内经》最具有代表性。道医学在历代传承的过程中,与中医学交相影响,许多内容已经融入到中医学体系里了;但是有更多的内容,仍然是在道家内部承传,比如说道学文献《黄庭经》、《修真图》、《内经图》等,其中许多道医生理学内容都是中医学典籍所没有记载的。
【道语】道医学,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道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在道家内部的不同法脉之中师徒相授,代代相传。为人民健康的预防、治疗和保健贡献着力量。由于道医学是修身修真者在世间“广施方便,救死扶伤,德化众生,积行累功”的重要工具,所以古往今来,道医学可以说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一门医学,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道家人物布施医道、起死回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。道医学以药物便易、方法简便、疗效可靠而着称于世,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流传几千年而不颓,逐步发展成独立的医学体系。
第四节 宋元道医之继承与融会贯通
宋元时期,道教医家积极参与传统医学的建设,在方剂、本草有突出的贡献,古籍注释整理等方面亦有贡献。 同时,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养生学建设方面亦广有收获,在四时养生,内丹炼养术方面探讨了任、督二脉作为修仙关键等方面。
创建于宋元交际的全真道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。全真教在创教过程中曾运用医药作为传教手段,并将“合药”作为立教的一个重要基础,把行医施药作为获得所谓全真“真行”的一个重要手段。在这一重视医药的背景之下,加之全真道以修习内丹为成仙证真的基本法门、“无上大道”,而视道教其他修炼术均为“区区延年小术”,故全真道士中熟愔医理、有医技之长者居多。
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本身就身怀医疗绝技。据《甘水仙源录》卷二“长真子谭真人仙迹碑铭”记载:“大定丁亥岁仲秋(谭处端)闻重阳真人度马宜甫为门生,公径赴真人所,祈请弃俗服羽,执第子扎:真人付之以颂,使宿于房中。时严冬飞雪,丹灶灰冷,藉海藻而寐,寒可堕指。真人遂展足令抱之,少顷,汗流被体,如五身炊甄中。拂晓真人以盥洗余水使公涤面,以涤之月余,宿疾顿愈,于是公推心敬而事之。”对于王重阳这一高超医技,道门有诗赞日:长真谭真人“一见师真痼疾顿愈,决烈入道,水云为侣,归榇终南,聚徒洛土,教风即弘,蜕然高挙”。由此可见王重阳以医传教的效果非同一般。
王重阳的高足,全真遇仙派宗师马钰也精通医药,尤其擅长针灸之术,曽著有《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》。马钰之妻,后为全真道七真之一的孙不二携侄女孙又贞在崂山明道观潜修时,研究医药,著有《六合备急方》、《乾坤二十四针》等医书。同为全真道七真之一的刘处玄,其所创立的全真道随山派也十分重视医术,以行医救人修“积善之基”。据《甘水仙缘录》卷五《真静崔先生传》载:“先生姓崔氏,讳道演……去家为道士,师东海刘长生(即刘处玄)甚得其真传。顷归,将陵之韦家墅下栖焉。假医术筑所谓积善之基,富贵者无所取,贫穷者反多所给。是以四远无夭折,人咸德之。”全真道致力于内丹修炼,所以普遍擅长运用丹功疗疾,道书中这方面的记载甚多。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》卷二就记述了谭处端丹功疗疾事迹,云:“师初名玉,字伯玉,后名处端……因醉卧雪中,即感风痹之疾。 自知非药石可疗,乃暗诵北斗经以求济……十六年至洛州白家滩,一农夫病累月治疗无效,梦中遇一道者,躯干魁伟,与人红药,服之立愈。次日见师,愕然日:‘此梦中赐药之师也。’欲以物酬,师不领而去。”
在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中,邱处机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功绩最大。全真道龙门派在全真道北七真派中最为兴盛,是全真道传承的主要教派,故道门称“是教也,源于东华,流于重阳,派于长春”将邱处机与王重阳相提并论。邱处机十分精通传统中医学理论,重视传统中医药在修道养生中的作用,对外炼丹药企求长生予以否定。邱处机有一修道真言,即“有卫生之道,而无长生之药。”据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记载,邱处机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召,赴大漠与成吉思汗相会,“(元太祖)问:‘真人远来,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乎?’师(邱处机)曰:‘有卫生之道,而无长生之药。’”意指有保养身体健康及预防疾病的摄生之法,而没有使人长生不死的丹药。据《全真第五代宗师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内传》所载,邱处机在同成吉思汗进行上述对话中,运用了《黄帝内经》中的医学理论进行阐释,邱处机对传统中医理论相当的娴熟,运用自如。他对养生之道的阐释极符医理,故能贏得成吉思汗的敬重。所以在邱处机东返时,成吉思汗命他掌管天下道教,并下诏免除道门的差役赋税,从而奠定 了全真教在元代大发展的社会政治基础。
邱处机擅长运用医理来阐释摄生之道,这突出表现在其所著的道教医学养生著作《摄生消息论》一书中,《摄生消息论》篇幅不长,全书不分卷,按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依次冠以“春季摄生消息”、“肝脏春旺”、“相肝脏病法”;“夏季摄生消息”、“心脏夏旺”、“相心脏病法”;“秋季摄生消息”、“肺脏秋旺”、“相肺脏病法”;“冬季摄生消息”、”'肾脏冬旺”、“相肾脏病法”等标题。是书主要以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的医学思想为指导,阐明了养生调摄应当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盛衰的变化规律,并从精神、意志、饮食、起居、衣着、用药等多方面指明了摄生之法和机理。
宋代是我国传统科技发展的鼎盛时期,同样,宋元道教医学有许多新创获。这首先表现在养生学领域,宋元之际,道教医学养生理论与方法已渐完善,体系日趋合理和科学化。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道教医学养生著作,除了邱处机《摄生消息论》外,尚有宋代茅山处士刘词集的《混俗颐生录》、曾慥所辑《道枢》,还有《胎息抱一歌》、《养生秘录》、《太上保真养生论》及元代李鹏飞撰集的《三元延寿参赞书》、王珪的《泰定养主论》等。其中尤以《道枢》和《三元延寿参赞书》最具特色和代表性.。曾慥字端伯,自号至游子,福建晋江人,南宋初道教学者。曾慥晩年潜心道教养生之术,于绍兴年间纂集《道枢》,对南宋以前的道教炼养方术作了系统总结,其医学养生思想主要有以下二大特色:
其一,博采众家精华的养生思想,考“道枢”一词,典出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彼是莫得其偶,谓之道枢。”枢,要也。曾慥以“道枢”为书名,有博采道术精要之义。如其所言:“古先至人立言如林,以道傳观,则钩其深。”现今《道藏》四十二卷本《道枢》的内容也完全体现了这一特色。
其二,在养生技法上,曾慥主张以内丹炼养为主,辅之以存神、守一、导引、按跷、服气、胎息诸法。曾慥在全书首篇《玄轴篇》开宗明义地指出:“心劳神疲,与道背驰,冥心堪然,乃道之几。”道出了心性修炼乃养生修道之要旨。《道枢》一书采撷的内丹炼养著作 甚多,尤以钟吕内丹著作为最,而且还以《钟吕传道集》、《灵宝毕法》作为全书总结,由此可见曾慥对钟吕丹法的重视。事实上,曾慥编纂《道枢》,并不仅仅只是将前人养生理法提炼钩沉,而且结合个人修炼心得予以融会贯通。因此,对内炼实践而言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总之,曾慥内炼养生思想是以清心寡欲为旨要,主张通过水火既济、坎离配合之法,以求长生。这反映出道教修仙模式转换对道教养生术发展的影响。当然,我们也必须看到,曾慥本着“养生者以不损为本,进道者以无病为先”的准则,在力主内丹修炼的同时,也强调配合服气、导引、按跷、咽液诸术,达到除病去疾目的。例如在卷八《服气篇》云:“资谷以强,资气以灵,强则有衰,灵则长生。”在卷九《顺生篇》则指出按跷之术的养生意义:“按踌之方,出于玄篆,可以延年,可以驱疾。”这些都充分说明曾慥在养生思想方法上的兼容并蓄特色。
李鹏飞,字澄心,元代池州九华山人,早年誓学医以济人,自称住观时,遇一道人“绿发童颜,问其姓,曰:‘宫也’,同所之,曰‘采药’。与语移日,清超可喜,同宿焉。道人夜坐达旦,问其齿九十余矣:诰其所以寿,曰‘子闻三元之说乎?’于是得到道人“三元之说”的传授,即“人之寿,天元六十,地元六十,人元六十,共一百八十岁,.不知戒慎,则日加损焉。精气不固则天元之寿減矣。谋为过当,则地元之寿减矣,饮食不节,则人元之寿减矣。”(“李鹏飞自序”)据此理论,李鹏飞就归采诸书集而成编,撰成《三元延寿参赞书》凡五卷,前有总论“人说”,卷一论天元之寿,卷二论地元之寿,卷三论人元之寿,卷四为却老还童诀,卷五为神仙警世和阴阳延寿论等。李鹏飞的《三元延寿参赞书》从房中、日常起居、饮食及“滋补有药”、“导引有法”、“还元有图”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养生理法,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,对道教养生学养生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其次,道教医家在元朝四大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。金、元时期,是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,各家竞起,新学争鸣,有所谓“儒之门户分于宋,医之门分于元”之说。11世纪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,即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,其后又有许多衍变,一直到14世纪产生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著名医学家,其中刘宗素、张从正、李杲、朱震亨等四人号称“元朝四大家”。元朝四大家的理论主张与临床实践,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,对传统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而四大家之首刘完素就是一位道教医家。关于刘完素的生平,史书有传,刘完素以其“火热论”的医学思想,在传统医学病机理论发展史上自成一家。 根据这一医学思想,刘完素强调治病以“降心火、益肾水为主”,处方用药多以寒凉药物清热通利,故后人称之为“寒凉派”,开启了元朝医学争鸣的先河,对后世医学发展有极大影响。 同为四大家的张从正也深受刘完素的影响,史称:“其法宗刘守真,用药多寒凉,然起疾救死多取效。”
北宋时期,道教医家十分活跃。道医积极参与了医药文献的整理与言方医书的编修工作。开宝六年,宋太祖诏尚药奉御刘翰、道士马志、翰林医官瞿熙、张素、王从蕴、吴复圭、王光佑、陈昭遇、安自良等九人,参考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等书,对唐《新修本草》作了校勘和增补,经翰林学士卢多逊、启蒙等详定为《开宝新详定本草》。次年,复命马志等人重详之,是后定名为《开宝重定本草》。太平兴国七年,宋太宗命道士王怀隐与王祐、郑奇、陈昭遇等编修大型医方书《太平圣惠方》。该书是一部理、法、方、药体系完整的官修医书,临床应用价值很高。由宋太祖亲自作序并确定书名,令镂板颁行天下,诸州各设医博士掌管。
在宋代成书的医方书中,还有几部值得一提。一是由寇宗奭著《本草衍义》二十卷,载药400种。该书是在《嘉祐补注本草》及《图经本草》的基础上,参引前人论述,对本草药性辩论尤为洋细。该本草收人明代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中,附有药图,名为《图经衍义本草》 。 另一部是宋人李駧研究《难经》的专书《难经注解》,该书现存唯一版本就是明代《正统道藏》太玄部之《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》七卷。另外还有两部宋代医书即史崧辑《黄帝内经灵枢集注》二十三卷、刘温舒撰《素问人式运气论奥》三卷也被收入《正统道藏》太玄部之中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道门重视医学和保存传统医籍之功绩。
此外,宋元道教医学在脉学等一些领域也颇有发微和创获。由于道教内炼的特点以及出于自济与济人的需要,道门很重视修习脉学和针灸之术。宋元时,道教内丹术的兴盛对脉学发展有积极作用,由于内丹修炼是以人体为鼎炉,人体中的经络系统是精气循环烹炼的路径,“经脉者,所以能决死生,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”。脉学是针灸、内丹修炼的理论基础,所以许多道教内丹家都重视脉理研究,在内炼实践中对经络学说有许多发微和创获。其中尤以北宋金丹派南宗所奉的开山祖帅张伯端贡献最大。张伯端著有脉学专著《八脉经》,对奇经八脉的分布、循行路径提出了新的[见解,大大丰富了传统经络学说。
及至南宋,出现了以道医崔嘉彦为祖师的西原脉学流派。崔嘉彦精通脉理,著有脉学专书《脉決》,在脉学理论上有很大创新,独树一帜。《崔氏脉诀》现有多种版本传世,俗称《崔真人脉诀》或《紫虚脉诀》。崔嘉彦,字希范,号紫虚,南康人,道教医家,以医术济世。朱熹曽与崔嘉彦过往甚密,并向崔氏叩问养生之术。据《朱文公文集》卷七十九《西源庵记》云:“君名嘉彦,字子(紫)虚,少慷慨,有奇志,避地巴东三峡之间,修神农老子之术……予往造之而君不避也。”(《四部丛刊本》)崔嘉彦在脉学发展史上倡导“'四脉为纲”学说,在脉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。
崔嘉彦在其医书中强调“以浮、沉、迟、数为宗,风、气、冷、热主病”,“更看三部”、“更看五脏”,把脉象、三部、脏腑结合起来阐述脉证规律,建立了四脉为纲辨脉辨证新体系。由于崔嘉彦行文时采用丹经常用的歌诀形式,便于修习者诵读和记忆,颇受欢迎。明代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曾对此书予以补订,改名为《四言举要》,李时珍又将其辑入《濒湖脉学》一书中。
崔嘉彦创立的四脉为纲学说,由其弟子继承下来,并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,形成了脉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——西原脉学。崔嘉彦的亲传弟子有四代之多,因其祖师崔嘉彦隐于庐山西原,故称西原脉学。这一脉学流派突破了传统脉学七表八里的旧模式,建立了四脉为纲辦脉辨证的新体系,以其通俗、简明、实用而在中医脉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历史地位。
- 相关评论